俄乌冲突后的大哉问:武统台湾是不是美国挖的坑
首先,认为美国“诱打”俄罗斯者,主张莫斯科在乌克兰吃了败仗,未能在包围基辅后,逼迫乌克兰签署城下之盟,眼下改口“巩固东部战果”,不过是唾面自干的政治谎言;但反对者则认为,俄罗斯的战略转换极具弹性,既然闪电战未能奏效,便转为实质占领与歼灭,也就是除了乌东两处共和国与克里米亚外,再拿下赫尔松(Kherson)与马里乌波尔(Mariupol),使前述三地实质相连,同时消灭被围困的乌军,最终迫使乌克兰永久分裂,发展成近似朝鲜半岛的局面,“东乌克兰”由俄军实质控制,“西乌克兰”则成为西方划定的反俄前线。而美欧已通过实际行动证明,纵使乌克兰化作焦土、难民西涌,其也不打算开放乌克兰加入北约,故莫斯科可谓达成了阻挡北约东扩的战略目标,同时夺下更多乌克兰领土,巩固了乌东的安全缓冲区。
其二,认为美国“诱打”俄罗斯的论述,也聚焦经济制裁力道,以及俄罗斯爆发反普京示威的可能。然而反对者同样在后续发展上,解读出了另一种趋势,一来此次美欧欲强制对俄脱钩,却在高喊口号后陷入一片手忙脚乱,制裁确实重创了俄罗斯经济,却也同样击打了正因“政治正确”自缚手脚的西方,包括被迫“断气”的德国,以及正在削弱美元霸权的美国自身;而在内政场域,俄罗斯确曾爆发大规模反战游行,但伴随莫斯科逐渐掌握宣传话语权、普京又出台严厉的舆论管控措施,俄罗斯舆情逐渐回稳,短期之内难见“颜色革命”爆发迹象。
简言之,“美国诱打俄罗斯”之说虽有市场,却无法全然服众,关键便是后续各方的实质损益。或许乌克兰之役确为美国精心设计的陷阱,俄罗斯也着实低估了基辅的反抗意志与决心,因此付出比预期更高的人力与军事成本,但由后续发展观之,美国又何尝不是看轻了俄罗斯的政权韧性与行动决心?
“武统”与台海问题的本质
在“支持诱打说”者眼中,俄乌冲突暴露了莫斯科的狂妄自大、瞻前不顾后;在“驳斥诱打说”者看来,俄军的战事受挫反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出兵之举确有必要,毕竟尚未被北约武装成功的乌克兰,都令俄军如此吃力,若待至未来怎还得了?换言之,俄罗斯明知是坑也要跳,为的就是避免某一日“坑会大到不能跳”。
同样道理,也可被运用在台海议题上。在“支持诱打说”者看来,美国有意在台重演乌克兰战局,以将中国推入久战难停、制裁加身的窘境,甚至也不避讳北京察觉此意图,毕竟其若为此裹足不前、持续拖统,便意味华盛顿可持续把玩台湾牌,并在中国东南沿海打入战略楔子;然在北京决策圈、中国舆论场内,也永远会有声音主张“反其道而行”,意即须在“美国得逞前”动手,尽管中国会因此付出军事、经济、舆论代价,现在付出的也远比未来小。
两派博弈经年,前者因与“和统”的政策主轴挂靠,故仍属论述主流,大陆知名涉台学者章念驰所谓“智统、巧统台湾”主张,便与此前提高度相关。然由章念驰近期招致的批评来看,其所谓“时与势都在中国一方”的论述,已逐渐站不住脚,毕竟中美博弈激化了“台湾牌”烈度,台独趋势更在岛内泛滥成片,从文化创作的大批整风、新闻媒体的被迫撤照与自我审查、国民党内的独化呼吁,皆昭示了反中民粹的积重难返。
国民党前主席江启臣,曾质疑“九二共识”欠缺弹性。
如此残酷现象,直击了“诱打说”的核心假设,即“台独趋势可以逆反”。在过往大陆涉台学界内,此类论述多不胜数,但其条件设定大抵是:民进党执政失败、治理失能,或是美国对台蛮横、背叛盟友先例无数;至于“武统”则极少被考量在内,甚至反被认为是可能导致统一“貌合神离”的关键。
而多年以后的现实发展也证明,民进党的惨淡政绩无助遏抑台独,台湾民众反愿在台独信仰旗帜下,包容民进党的倒行逆施;而美国抛弃盟友虽会让台湾民众寒心,却终究难撼岛内政治结构,毕竟蓝绿两党皆受美国扶持,往后也只会加倍比试谁更亲美,疑美论注定只能在民间浮动,难至上层建筑。且美国抛弃盟友无数,不仅暴露美国之冷血,也侧面说明,多数受美宰制、精英亲美的小型政体,皆无法自前车之鉴吸取教训,或是美国势力渗透之深无可挽回,阿富汗先例便无改乌克兰结局,又如何能期待台湾必然“出现奇迹”?
除此之外,台海与乌克兰的实质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美国诱打”对中国舆论场的威吓力。第一,乌克兰与欧陆实质相连,故诸如刺针、标枪反坦克导弹等巷战武器,可通过东欧边境持续输入乌克兰,但台湾四面环海,虽高呼要抗中保台打巷战,却仅向美国采购了400枚标枪充数,并将大笔经费投入第一击后极易被歼的战机、防空系统上。除非美台军工复合体自今日起改变军售策略,大量对台输入标枪与刺针等武器,方有可能产生实质变化,否则所谓“巷战”仍是停留在口号宣传,扫帚毕竟不能在现代战场上发挥效用。
第二,乌克兰自2014年起涌现大批极右民兵团体,乌东更是持续内战,早在俄罗斯动武前,乌军便经历了8年的整军与训练,要一夕溃散有其难度。然而台军久未经战,民众更是“闪兵”成风,不惜假冒罹患艾滋病、留下记录,也要逃避兵役。而募兵制同样成效奇差,显然不是每位键盘战士都愿身体力行。除非台湾政府愿得罪选票、大刀阔斧,将兵役时程强制拉长为一年以上,并要求高中与大学增开“打靶必修课”、“巷战训练学程”,补助全台广设靶场,同时要求基层筹组“民防团体”、定期演训,否则要成为“下个乌克兰”,无异于梦呓空谈。
析论至此,“诱打说”的尴尬显而易见:眼下台湾并不具备乌克兰的军事韧性与抵抗能力,但美台的军事实质勾连绵延未断,甚至可能持续升级,例如“刺猬战略”的口号高唱,便为“驳斥诱打说”一派,提供了不少弹药。如此发展改变了台海氛围,在北京过往长年决策内,搁置争议、模糊对峙,确为对台策略主轴,毕竟这是考量中美关系、台湾政情下,得出的最小成本选项;然而国际情势风云变幻,“最小成本”的考量条件又岂会纹风不动?正如“驳斥诱打说”一派主张的,难道要等到台湾已武装到乌克兰程度才动手?
和统至今仍是北京对台政策核心,但这并不代表“武统”的政策付之阙如,尤其当美台军事勾连程度上升,促成“即使放弃武统,也未必能避免战争”的论述崛起后,“诱打说”便持续丧失阵地。在此舆论情境下,武统究竟是不是“美国挖的坑”,或许已无关紧要,如若美台军事勾连程度未减、甚至出现巷战化武装态势,中国舆论场与决策圈或将被迫调整“最小成本”考量情境,转为思考“跳进坑后,要如何在最低成本下出坑”,以及“为了降低进坑时的损害,眼下有哪些准备可做”,而非“直接弃坑”。
搁置争议、共谋发展,向来是北京处理争议的原则与主张,但“勿谓言之不预”的果决,亦为鲜明的历史迹证。在硝烟升起前,各方皆可预测,北京“没有武统的政策”,正如俄乌冲突爆发前,多数人亦判断俄罗斯不会兴战般,但真正结果,也只有动手那刻到来,才能正式确定,武统究竟是不是“美国挖的坑”,也并非美国单方可定,而是高度依赖结果的舆论博弈。从撰稿人到学者,人们或许不得不承认,论述的功能,往往是对历史变化的“再追认”,而多数身处变局中者,其实少有感知。
多维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