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12469|回复: 0

德国理性面对欧洲难民潮与老上海拥挤的公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6 16: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国理性面对欧洲难民潮与老上海拥挤的公交


欧洲难民潮,形成的原因复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美国的原因,也有俄罗斯的原因。德国因为纳粹历史,接纳难民,有口难言。Bamberg 属于中等城市,七万人口,预计要接纳两千五百难民。

在 德国,政府,政治家,志愿者,都立刻投入实质性工作,登记,安排住宿,分流去其他城市,建筑合乎规格的房子,想办法让难民尽快找到工作,千头万绪的事情。 整个民族和政府高层的表现,都是理性的,有序的,平静的。一个不煽情的社会。在欧洲,有这么一种政治,要给人们一个平等的机会去继续人生。这个社会不仅接 受了他们,而且告诉自己的民众,难民不应该成为二等公民。媒体没有一篇对德国歌颂意味的报道。让人感到这个社会的独特尊严,平静而理性,温情而得体。

我热爱我居住的德国。德国不仅是欧洲最富裕的国家,而且德国有对小人物的命运同舟共济的理性政治。二战的教训,让德国政治家学会了谦逊。

数 天来,德国接收了大量取道匈牙利、逃往德国的难民。很多在德华人开始对此有所质疑,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常常可以看到类似的评论:“以后出门要小心 了”、“德国圣母癌发作了”、“绿教(网上对伊斯兰教的称呼)真无耻”以及“你们齐心合力毁了你们的家园,然后再腆着脸去毁别人的。”

在这些针对难民来德、充满意识形态碰撞的讨论中,不乏恐惧、偏见以及对事实的一知半解和扭曲。批判矛头指向了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大量难民涌入问题被放在了宗教语境下讨论。

网友“三洗吾身”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中国人一旦上了救生船,就容不得别人也上来,深怕挤占自己的位置。”

突然间想起上海八十年代的公共汽车,还没有挤上车的人拼命地喊:“再往里面挤一下。”在车子里面的人拼命地往外挤,不让下面的人上车。

今天年纪稍长的上海人,都能回忆起自己沙丁鱼一般喘不过气、彼此前胸贴后背的尴尬挤公交的难堪经历。最严重的公交拥挤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 期。公交公司曾专门派人在车厢作过调研发现,当时最拥挤时的车厢,1平方米内要容纳下12双脚。而按常规测算,1平方米至多能容纳8双脚。遇到带着孩子时 候,小孩子往往被大人高举过头,从窗口先塞进售票员怀里,大人才能空出手脚奋力“攻克”进车厢。

1989年3月17日,报纸登载了这样一则 新闻:3月16日上午8点15分,一辆211公交车停靠延安中路美丽园车站时,后门售票员突然越窗离车而去,置大批乘客于不顾。过了一小时他才回来,一会 儿推说到静安寺蹲坑去了,一会儿又说肚子泻。之后,在车队负责人命令下,方才将车子开到终点站,这时已经是9时50分了。自然,在当时的情况下,此举激起 民愤。

一直到1996年,全市各家公交公司全部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公交企业要自己赚钱,公交职工也要自己赚钱。司售人员从过去“最好 将乘客 ‘推’ 下车”,转变为“恨不得把乘客 ‘抱’ 上车”。之后,随着高架以及地铁的出现,上海人忍受多年的乘公交车难现象,终于开始得到缓解。

------
谢盛友(曾用名:谢友),1958年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中德双语专栏作家,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班贝格民选市议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4-20 13: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