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11481|回复: 0

上海最大石库门斯文里将拆迁 网友忆老弄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6 11: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最大石库门斯文里将拆迁 网友忆老弄堂

青年报   

老弄堂的雨棚下滚下滴答雨珠,老住户摆出了他的海鸥照相机。一群老上海人和一串阴雨连绵的日子,一同送别新闸路上的“斯文里”。

管理人员在已搬走的人家门口写一个“空字”

管理人员在已搬走的人家门口写一个“空字”

  管理人员在已搬走的人家门口写一个“空”字。 本版摄影 记者 贺佳颖

  

东斯文里弄远处是一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东斯文里弄远处是一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东斯文里弄远处是一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老弄堂的雨棚下滚下滴答雨珠,老住户摆出了他的海鸥照相机。一群老上海人和一串阴雨连绵的日子,一同送别新闸路上的“斯文里”。
  这片建于民国年间、上海最大的石库门集群之一,聚集了2700多户人家。随着时代变迁,渐渐从大户人家的独门独院,变成了市井“七十二家房客”。如今“斯文里”将结束它的历史使命。这些发小为伴的老邻居将各自东西。白发闲聊屋檐下,犹忆小时候的玻璃弹珠,夏日里露天饭桌,脚底下的弹格路,晴天里的“万国旗”……   
搬迁人家已超过半数
  向师傅左肩挎一个白布包,右手拎一只油漆,半缸红涂料里浸着一支粗长的油漆笔。对着名单,在一家黄色雨棚下的木门上涂上了“空”字。“这家人已经搬空了,这几天搬空了几十家人。现在弄堂里只剩下一半不到的人家了。
  “这块四四方方的地方,就叫斯文里,从老祖宗开始,一直叫这个名字”。大田路454号,一家姓张的老板开了一家小店,因地而名,叫做“斯文杂货铺”。来的都是老邻居,如今邻居四散开了,杂货铺里摆着香烟、肥皂,还安安静静地驻守在此。如遇到晴天,老邻居们搬来板凳躺椅,嗑瓜子,聊家长里短。
  这里的老居民传着、念着拆迁的消息,都快有十多年了。去年6月,一条动迁的大红色横幅挂进了东斯文里的弄堂。今年年初,这里的居民陆续签订了拆迁合约。4月21日,一场敲锣打鼓的集体搬家拉开了东斯文里搬迁的序幕。日前,搬迁的人家已经超过了半数。
  “斯文里”在哪?静安区政府官网记载,它在新闸路北的大通路(今大田路)两侧,以路为界分东、西斯文里。有资料记载,这是上海规模最大的旧式里弄之一。西斯文里始建于民国3年,东斯文里建于民国7年。上世纪末,这片上海最大的石库门群落已着手拆迁。如今,“西斯文里”已于前年被夷为平地。“东斯文里”孤独存在,占有新闸路568弄、620弄,大田路464弄、492弄、546弄,南苏州路1463-1475号几片“领地”。
  雨水敲打在歪斜的雨棚上,滴答声空落地响在走道里。从新闸路568号进入斯文里,瞬即扎入一片密密匝匝、细密如丝的小弄堂,视线被“万国旗”、自行车所织成的细碎生活笼罩。墙上挂着广告牌,老手工艺人留下了歪歪扭扭的“修阳伞、修拉链”,箭头指向处,却是一片废墟横生的拐角。
搬家就像“老古董大展览”
  一位年近60岁师傅套着一件T恤衫,斜在躺椅上,一张小板凳上摆放着他的家当:海鸥照相机、一只带“喜”字的搪瓷茶壶,套着镜框的毛泽东像。有人摆弄一下,老师傅摆手道,“你们小青年,不喜欢的……”
  石库门内的小道,错杂逼仄与蚁穴。搬家公司的卡车只能停在弄堂外。收旧货的商人灵活穿梭在走道间,收购的物品的种类多而杂:五斗橱、缝纫机……摄影师老寿石库门拍下了东斯文里搬家的场景。
  “东斯文里搬家。凡搬家都会是一次家里老古董的展示会,也可以看到早年我们使用过的器具以及当年老婆的陪嫁!缝纫机、冰箱、五斗橱、棕绷、尼龙丝绷、梳妆台、钢琴以及脚炉。”
  错杂的小弄堂里停上了黄鱼车,大大小小的家当摞在车身上,堆积如山高,锅碗瓢盆一根跟粗绳捆扎。看那一家人,一人扶手把,两人扶车,黄鱼车上对着衣柜和冰箱,红色的塑料澡盆拴在橱柜上。就这样,慢慢从家门“爬”到了弄堂口。
  当黄鱼车在细密如丝的弄堂慢慢“爬行”的同时,一块硕大的床板,连着尼龙丝绷,从二楼的沿街窗口“吐”出。一人在屋里,一人在屋外,里应外合。黄鱼车驮着的家当送上了大卡车,两个壮汉让硕大的床板“落地”。卡车载着一大家子的老上海生活扬长而去。

话说斯文里
斯文里早已“斯文扫地”
  这是老上海人口中的“上只角”。史料记载,1914年,一英籍犹太妇人阿谷向广肇山庄业主购地陆续建造砖木结构二层石库门旧式里弄房,至1920~1921年竣工时,已建成700余幢,起初命名为忻康里(另一说是新康里)。
  不久,阿谷由于家境衰落,遂将所有房地产出让给通和洋行,未久又转售给益丰洋行。因业主赌博又输给了斯文洋行。以前房产虽数易其主,但其名未改,而这次新业主将其改名为东斯文里和西斯文里。
  当时斯文里的环境确如其名,优美而斯文。斯文里房屋的设计,原本一进门是个狭小的天井,底层是客堂间,厨房紧接在客堂间之后,楼高只有两层,二楼对应客堂间的位置是一个相同面积的卧室,对厨房的则是亭子间,亭子间上有晒台,住在楼里的人家可以在这里晾晒衣物。优雅的生活到抗日战争时期戛然而止,大批难民的入住,特别是从农村逃难、逃荒到上海的难民的涌入,逐渐改变了斯文里居住阶层结构。
  如今在斯文里中穿行,还能看到巴洛克风格的雕花门楣,门框上嵌有雕花精致,黑漆大门上,扣着一双门环。在长年累月“七十二家房客”的生活中,“养尊处优”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落地长窗破破烂烂,铁门上的铜环不知流落何处——昔日的“斯文里”早已斯文扫地。
》网友杂忆老弄堂
  又一处石库门告别历史舞台。许多自由摄影师、城市文化爱好者记录下他们的影踪。人们议论斯文里,议论弄堂生活在上海人的生命中凿下的痕迹。
  随着东、西斯文里的相继消逝,代表老上海性格的石库门建筑和地地道道的上海生活味道,越来越淡去了。
  ——网友“@一米阳光里”
  对于上海东斯文里即将被拆迁、心情复杂。在广州也有这种类似的事情:他们打着让城市更美好的口号、不断啃噬着历史留下来的点点印迹。
  ——网友“@懒小孩彭丽斯”
  很幸运,在东斯文里还有点生气的时候去探访了一下,不料却成为了最后的探访。有人欢喜,有人忧。时光荏苒,文化真的是再怎么保护,也无法传承下去的,现在有多少人了解石库门,了解上海弄堂文化?可能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吧。
  ——网友“@痴心枫-华佳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4-18 14: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