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Ji 发表于 2023-6-30 08:08:27

王安石: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泥潭摔得头破血流


王安石: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泥潭中摔得头破血流

一个时代的记录/学术星球

王安石改革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内展开,这在相当程度上预示这项改革的悲剧性结局。

王安石改革: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泥潭中摔得头破血流

文/郑渝川

来源/学术星球

王安石改革,是中国古代最著名也最具有悲剧性色彩的改革。宋神宗赵顼登基之初,相较于宋朝其他君王来说,对于这个王朝统治的脆弱性有了很深入的了解。

宋朝建立之初,统治集团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就是解除地方军政集团的威胁,彻底消除唐朝中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制度性弊病,为此进行的制度设计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又不可避免导致冗员增多,且朝廷主要军队部署在京城周边,战力疲弱。宋太祖以后的两宋,宋朝军队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攻防作战中,尽管有火器作为武力加持,却仍然总体处于下风。

宋朝的头两任君主,总体上称得上是强力君主,权谋手腕足以驾驭士大夫阶层。但宋真宗开始,这一对比发生了逆转。宋朝建立起的政府,是知识分子最为称道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官政府,不仅实现了文官相较于武将集团的优越地位,以文官统御军队、出掌边镇,而且文官集团分化出了专门的监督官员,风言奏事。这种情况下,宋朝曾长时间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权相,即便是强势官员,也不得不小心行事,否则很容易被有组织的谣言弄得灰头土脸。

宋朝士大夫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其实概括起来就是尽可能“不为”,以儒家为名,行道家之实。比如宋神宗登基之初,司马光就反对陕西边将防御反击西夏、占领要塞绥州,认为轻开战端,甚为不详。最终,宋朝政府向西夏归还绥州,将主持反击战的边将连降四级。

司马光等传统士大夫反对王安石改革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并不是他们宣扬的改革之弊,而是改革一旦成功,宋朝政府将很大程度上重新变成汉唐时期的强势政府,将更加重视军政,君主和强势官员大概率会经常主持对外征战。

但对于宋朝建立之后存在的冗员及其财政负担,以及向辽、西夏花钱买和平的巨额花费,这些钱实际上也都是百姓缴纳的税赋。如果爱民,就应该想办法减少上述两方面支出,但传统士大夫认为上述支出方向相当于先王确立的先例,不可动摇,只是阻挠新花钱的项目。司马光在驳斥王安石改革思想时曾表示,天下之财有定数——既然如此,定数中的很大部分拿去花钱买和平,就没多少钱留给老百姓了,谈何爱民呢?

司马光曾建议宋神宗全面核查各项支出,量入为出,但当皇帝提议让司马光自己来主持革除奢靡浪费的方面,开展相关改革后,却遭到司马光的拒绝。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司马光为代表的北宋重臣对于皇帝谋求革新、力图扩张君权的警惕,也并不是毫无道理可言,因为之后的宋徽宗,恰恰就因为热衷文治武功,一定程度上强兵黩武,从而加快了北宋灭亡的步伐。

王安石改革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内展开,这在相当程度上预示这项改革的悲剧性结局。

因为在宋朝的政治体系中,哪怕是意识到制度之弊的士大夫,即便一定程度上赞同变法,也很难真正有勇气站出来赞同变法,更别说投身变法。加入变法行列的人,就不可避免由三部分人组成:

第一种就是跟王安石一样,并没有私利、私欲预设考量的改革派;

第二种就是随波逐流,希望通过押注变法来获取权位,或是牟取私利、满足私欲的投机主义者;

第三种就是表面上赞同变法,但在执行中故意阻挠,加快变法政策破产的保守派。在任何情况下,第一种人肯定都是极少数。

新出版的《变宋:王安石改革的逻辑与陷阱》一书,运用社会学“非预期结果”这一现代社会学理论,围绕“为什么好政策变成了办坏事”这一核心问题,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深入的再解读。书中充分运用史料,阐述了王安石变法涉及到的背景、理念、经过、结果,分析了变法涉及到的人的问题、制度问题、政策环境问题、基层执行问题,全方位还原了这一悲剧性历史事件的全貌。

书中在介绍王安石个人仕途成长中国谈到,王安石在求学过程以及担任基层官僚中,喜欢进行调查和访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因为日后变法中,他的对手大多没有过这种经历,对于基层问题的复杂性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及王安石本人。

如书作者所说,宋朝任用官员,依据的是规章惯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根据官员才能特征来选配更为合适的职位。这种情况下所涌现出的所谓“能吏”,可以说就是小概率成果。

但王安石基于古代典籍,所进行的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了解,虽然称得上十分深刻,但是变法过程中,导致变法变质的最核心问题恰恰还是出在基层执行环节。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这项政策的本意是针对农村高利贷严重,导致土地兼并严重,所以通过设立官办的类似于农商银行,达成惠民的效果。但王安石主持变法时,似乎已经忘记了基层执行环节对于朝廷政策所可能产生的巨大扭曲,反而还在加快督促。

而且,人性懒散之弊,也经由青苗法而被放大——苏轼就曾亲眼看到,地方官员在散发青苗钱(贷款)的时候,现场还设立唱戏舞台,吹拉弹唱、卖酒、引人赌博,一些农民领钱以后就被诱引花钱喝酒听曲赌博,花完了青苗钱,空手回家。也就是说,青苗法的推行反而导致土地兼并上了一个新台阶。

王安石本人行事偏激,个性急躁,动辄以辞职来要挟皇帝,而对于反对变法的同僚的观点,更是不加分辨,一概贬低为“邪说”,动不动就要鼓捣皇帝对之进行严厉打击。这种急切的做法等于破坏了宋朝朝廷的权力运作惯例,而变法派原本人数、声势就不足,只能因为获得皇帝的支持而一时占优。偏偏宋神宗不仅有容易软弱动摇的个性,而且其帝王心术还使其重用王安石时优待守旧派官僚以期制衡。

《变宋:王安石改革的逻辑与陷阱》书中也归纳了古今不同时期、不同思想观点的大家对于王安石及其主持的变法的评价。不少人同情王安石变法,认为其推行的改革举措均为良法,奈何用人不当、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持这种观点的人多处于王朝衰落、更替之际。也有很多人强烈反感王安石这样一个改革家,明朝的杨胜更是将之称为“古今第一小人”。

到了近代以后,无论是资产阶级思想家还是社会主义思想家,偏重于同情、赞同王安石变法。而近年来,经济学家涉及历史评价中,则将王安石变法等同于政府干预,指出其变法失败就是错误地建构了“大政府”模型,导致政府失灵。

有意思的是,美国政治家华莱士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担任农业部长,因为阅读了有关介绍书籍,所以就将王安石的青苗法转化为新政政策,在美国设立商品信贷公司,为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这项举措的影响十分深远,不仅在当时阻止了危机进一步向农业生产领域扩散,也使得美国农业生产经营者得以有信心引入现代生产技术,让美国的现代农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安石: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泥潭摔得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