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伤亡巨大?赫尔松反攻已满月战果不理想?
乌军伤亡巨大?赫尔松反攻“满月”战果不理想?在上个月的29日,乌克兰军队于赫尔松方向发起了规模宏大的全线反攻。这一方向,也是战前外界评估对俄军最为不利,而对乌军最有利的战区。之所以称对俄军最不利,主要是因为俄军阵地位于第聂伯河以西的狭长地带,它的纵深并不足以确保河上的桥梁通道处于绝对安全状态。乌军在获得了海马斯火箭炮之后,便以相当大的精力对俄军控制的跨河桥梁进行打击。
海马斯制导火箭弹射程远、精度高,但威力谈不上特别大,因此虽然多枚命中俄军控制下的主要桥梁,不过不足以确保绝对毁伤。因此乌军炸,俄军就修,上演了一出海马斯大战速干水泥的忙碌景象。不过海马斯的火箭弹虽然不足以彻底将大桥打掉,但不间断的连续攻击也使其丧失了作为俄军主要补给通道的功能。这便对河西区域俄军的后勤供应,造成了极大威胁。同时海马斯火箭弹打击的也不仅仅是桥梁,整个赫尔松俄军布防区域内的指挥所、后勤节点、军营等也都在打击目标之内。即便是排除掉乌军战报中的水分,实打实的打击战果也不算少(当然神化单件兵器,高估其作用也不可取,后面乌军也吃了这个亏)。相较于其他战区的俄军,基本都是背靠本土或实控区,而且无需跨大河补给,也并未受到乌军精确制导武器集中攻击的情况,赫尔松方向俄军的压力可想而知。由于补给通道受限,这一方向的俄军兵力规模以及可持续战力也会明显受限。
简单说就是,你就算有足够的后备兵力,也不适合都压上去,因为后勤吃不消。相对于俄军的不利之处,这一方向对乌军的有利之处就太多了。以后勤供应来说,乌军有多条可靠的补给线路,而且这一方向的乌军大后方十分稳固,补给条件远好于顿巴斯方向。在战线以北是第聂伯罗州的重镇克里沃罗格,在战线以西是尼古拉耶夫州首府,再往西则是乌军在南线的大本营敖德萨。这三个城市的体量都足够大,俄军吃不下来,同时三座大城也是乌军的补给基地。从中西部及西方筹集的大量军援物资,可以由此直接供应。
注意赫尔松市和战区都在河西的狭长地带而这一方向的乌军兵力也极充足,一方面是本地驻军不少,而且背靠几座大城,后备兵力充实;另一方面从顿巴斯撤下来的主力旅也在这里整补。这些乌军所面对的只是俄军偏师在守,胜算的概率不小。因此这半年来所谓的乌军大反攻,基本都是宣传在赫尔松方向,这个大家都知道,就不重复了。自8月29日赫尔松大反攻开始后,我们介绍了初期的战况。总的来说是乌军有一定进展,但付出代价过大,且战果不如预期。此后在9月6日,乌军又发起了哈尔科夫方向的反攻。
这波反攻可以说是“席卷”之势,短时间内就拿下了俄控哈尔科夫州的大部分。包括巴拉克列亚、伊久姆、库皮扬斯克等重镇在很短时间内便易手,乌军随后乘胜向红利曼等要地进攻,目前也有极大进展。由于乌军在这一方向的胜利过于耀眼,赫尔松方向的乌军反攻战果便显得微乎其微,也被扣上了“佯攻”和“声西击东”之说,以显示乌军的指挥高明,同时解释尴尬的当下战局。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之前已经讲过了,乌军在赫尔松也是实打实的攻击,而且投入的本钱更大。反倒是在哈尔科夫方向最初只是试攻性质,在确认俄军真的是空架子而且反应不及后才不断加码,扩张战果。
乌军反攻一个月后的大体战线
对比下相同地图源乌军刚反攻时的战线而在哈尔科夫乌军不断扩张战果之时,赫尔松方向的乌军仍然在苦战之中。美国媒体在采访了当地参战的乌军后得出结论:战斗是艰苦而伤亡惨重的,这可能是乌克兰目前最令人心碎的战斗。如今赫尔松反攻已经“满月”,也是时候对这次双方的攻防战做一个阶段性总结了。而且相较于哈尔科夫方向来说,这里的攻防战可是实打实得来,实际更具分析价值。另外的话,我们也谈谈乌军现阶段的战术,以及造成的后续影响。
一:赫尔松的预期目标
关于赫尔松战区的基本情况,我们就不谈了。新读者简单看图,大体就是上面这些意思。而我们上一次谈赫尔松方向的战况,是在9月16日,当时乌军反攻已经有18天时间。其取得的战果是:北部战线突破俄军于第一道防线上的几个要点城镇,包括重要的维索科皮利亚等地,不过在继续向南突击时遭到阻滞,未能突破俄军于城镇要点南侧的野战阵地。河防战线上,乌军在向南继续拓展桥头堡,同时集中攻击部队反复冲击纵深区域。中部战线上,反击布拉格达特涅(北)无效果,基本限于停滞。南部战线上,初期的大规模反攻无效后,乌军在积极积蓄力量,准备下一次的突击。谈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析下乌军在赫尔松战线的反攻预期到底是什么。首先,预期肯定不是上面那个结果,要知道即便没有后续乌军在哈尔科夫的大胜作对比,这战果也交待不过去。说好听点,乌军是突破了俄军的防御;说难听点,俄军四道外围防线,这可是一道都没有被打垮呢!那么乌军比较理想的预期是什么?
第一:北部战线①突破俄军北部以T2207公路沿线要点组成的防线,使得乌军可以由这条公路自由地转运兵力;②打掉维索科皮利亚的俄军突出部,吃掉因古列茨河旁的阿尔汉格利西克,就此打通第聂伯罗到尼古拉耶夫的铁路线;③吃下阿尔汉格利西克后沿因古列茨河南下,瓦解俄军北部河防;④沿第聂伯河南下,直冲俄军在第聂伯河边的要点伯斯莱夫(卡霍夫卡对面)。
第二:河防战线
①扩大桥头堡,确保稳固的渡河作战基地;②拿下桥头堡以北的达维季夫布里德,并沿T2207公路向北进攻,与阿尔汉格利西克南下的乌军汇合,瓦解这一方向的全部河防;③由桥头堡南下,瓦解这一方向的俄军河防;④以生力军直冲布鲁金西克,随后沿T2207公路向东南高速冲击,直指40公里外的伯斯莱夫。
也就是说,乌军在北部战线和河防战线上的动作,其实是联动的。如果最终阶段性任务完成,两军会师于伯斯莱夫的话,也就吃下了河西赫尔松的北半部。乌军在这次反攻中,投入的最大力量就是在这一方向。当然之所以如此,潜在的另一个原因是北半部俄军的补给更为困难,且距离核心的赫尔松市尚远,防御力度必然要低些。待这一方向打出实际战果后,将为下一阶段进攻赫尔松市奠定基础。
第三:中部战线
这一方向上的俄军在乌军反攻前,率先发动攻击拿下了布拉格达特涅(北),将战线向乌军一侧反推了一大截。这样的话俄军对乌军围攻斯尼弗瑞夫卡的部队后勤线会造成威胁,同时再向西穿越乌军一个城镇壁垒带的话,到尼古拉耶夫的20公里范围内无险可守,对该市的潜在威胁是存在的。当然现阶段的俄军,尚无力直攻尼古拉耶夫市。乌军在这里反攻显然是想夺回布拉格达特涅(北),改善局部战场形势,同时牵制一部分俄军兵力。至于说集中生力军围攻斯尼弗瑞夫卡,这一方向乌军没有这么大力量,而且意不在此。对斯尼弗瑞夫卡的攻击,应该会在乌军预期下吃掉北半部之后,才会再统筹安排。甚至于这个点不用直接攻击,在北部和赫尔松方向得手后,俄军自然没有坚守的必要。
第四:南部战线
南部战线上乌军的动作,又分为主线和辅线。主线上便是集结一部分主力军直冲赫尔松市,当然其真实目的未必是一口气夺占赫尔松(不过俄军直接撤走的话,那乌军也没理由不要),而是打破俄军在赫尔松市外围的防线,将接触线推至赫尔松市外围。这样在军事上可以为后续的战事打下基础,在政治上也比较好宣传。在辅线上则是沿着入海口岸边向奥列克桑德里夫卡进攻,拿下该点后从南侧迂回赫尔松市,形成比较良好的攻击态势。如果以上四条战线的预期都能实现的话,那么本阶段的反攻任务就算完成,下一阶段将是以赫尔松市为直接目标的反攻作战,如果能逼退俄军,则乌军在赫尔松大反攻中的河西作战任务将全部完成,军事和政治胜利都将十分巨大。至于说乌军再强渡第聂伯河向河东岸组织进攻,打到克里米亚。这个扯得有点远,估计乌军暂时也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当然宣传上除外。
二:赫尔松的现实战况
上面我们谈到了截止9月16日时赫尔松方向的乌军进展,以及乌军在这一方向的若干战果预期。总的来说,乌军的反攻战果只能说才开了个头,尚未有决定性意义的突破。而截止此时,乌军反攻部队已经付出了相当大的损失,尤其初期投入的生力军和技术装备损失较大,这个比较伤筋动骨。当然,面对乌军多轮攻击下的俄军,也承受了极大的压力。这个压力倒还不是战线上的直接伤亡,因为在俄军采取空炮火力反复杀伤的战术下,赫尔松并未出现太多阵地绞肉的情况,因此俄守军的直接伤亡不太大。
但是长期的作战,令参战部队较为疲劳。同时由于主补给通道受限,俄军的后勤供应压力很大。其开辟了轮渡路线,以满足基本限度的需求,可要说有再一步的动作,那也谈不上。这也是我们所说乌军不可能“声西击东”,去调动哈尔科夫州俄军南下支援赫尔松的现实依据。因为俄军在赫尔松的首要问题不是兵力不够,而是后勤难以支撑过大规模的部队。即便赫尔松方向真的缺兵,俄军从就近的河东部分、克里米亚、甚至扎波罗热都可以抽兵过去。根本无需从战线上最远的哈尔科夫调兵,而且短短几天内就给抽空了,这怎么可能呢?另外俄军在赫尔松主补给线上受到威胁,仅靠着浮桥轮渡维系必要补给的情况下,它哪来的力量去满足数万兵力的增兵举动呢?兵过去了,吃啥;炮过去了,打啥;车过去了,烧啥?所以观察研究战争,一要看地图;二要看后勤,世界上不存在能时空瞬移的大军,也不存在不吃不喝不消耗的大军。
当然,俄军在赫尔松方向的增兵是确实的,而且也有从哈尔科夫过去的部队,但那是在战前。由于河西的供应能力有限,其实有的预备队是留在了河东。至于哈尔科夫方向为啥会那么空心,之前文章已经说过了,就不赘述了,这里我们还是谈赫尔松。上面提到乌军损失巨大,但给俄军造成了很大压力,最直观的一个表现就是俄军在9月中旬,也上了力度,炸了因古列茨河上游的水坝。一般来说,俄军是不怎么专门打击乌克兰基础设施的,只有急了才会如此。
因古列茨河其实不是什么大江大河,乌军在上游调节水位后,在渡河点的跨河操作很简单,十分便于兵力转运。俄军炸坏上游水坝后,因古列茨河水位上升,使得乌军渡河地带和部分阵地十分泥泞,对其后续兵力的转运和车辆的运动造成不小的阻碍。当然,阻碍是有,不过不会阻止乌军继续攻击,而且整个战线也不止因古列茨河一处有战斗。至于说乌军为啥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还要继续攻击,这又有什么原因呢?首先,哈尔科夫的大胜给乌军极大的鼓舞,既然能在俄罗斯本土旁边的战线上都能取得如此突破,那么在理论上对自己更有利的赫尔松凭什么不能?其次,东线战事是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主导的,而赫尔松的反攻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主导的。扎卢日内在军中威望很大,而且现在名声在外,连西方都越来越注意到此人。那这样的话,赫尔松方向表现太差,政治上的后续影响可想而知。另外在军事层面,乌军可攻击的窗口时间并没有很长,如果抓不住9月的好机会,后续将更难搞,因此反攻势在必行。
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乌军的执行力真的很不错。即便存在诸多困难,即便是伤亡很大,即便怨言也不少,但基本能服从命令,并发挥出应有的战力。这一点其实就非常好,自越战以来,世界上知名的战事多发生于中东地区。中东国家的军队拉胯到了难以评估正常作战水平的地步,光看硬实力指标几乎无用。直到2020年的亚阿战争,基本上才是正常军队的操作;而到了现在的俄乌之战,有来有回的对决更为普遍(当然俄乌都有真拉胯的部队,说的是谁大家也都明白),所以看点颇多。因此在9月16日后,当哈尔科夫方向的乌军基本吃下奥斯基尔河西岸,并向东岸积极进攻之时,赫尔松的乌军依然在搜罗后备兵力和机械化装备,继续突击。10多天的时间过后,现阶段各战线的情况是:
第一:北部战线
乌军基本控制了T2207公路沿线的要点城镇,但俄军阵地在公路南侧依然存在,乌军未能成功前推。这就导致突出部依然存在,公路仍然不能自由使用,向西由于阿尔汉格利西克没有彻底拿下,无论是打通铁路线还是沿河南下都不可能,而东向也无生力军沿第聂伯河南下。
第二:河防战线
乌军继续扩大桥头堡,向北吃下了比洛吉尔卡,向南在控制了布拉戈达季夫卡后,继续向新格列德内韦和小谢伊杰米努哈攻击,也有消息源称乌军已控制两地。另外对苏霍伊斯塔沃克继续保持控制,该村也是乌军从桥头堡向纵深冲击的必经之路。不过乌军在这一方向虽然是投入主力,但战损过重,且遭到了俄空天军的密集轰炸。目前有消息称前沿的乌军已经收缩,但又从后方增援了一批部队,至少说暂时无力进一步进攻的话,也想保住现有的桥头堡阵地。
第三:中部战线这一方向的乌军后续攻击力度不大,当然也没什么战果,还是维持原状。现在也有消息称乌军计划再次攻击布拉格达特涅(北),且看后续情况如何。
第四:南部战线
乌军在重新集结了后备兵力后,继续向赫尔松市和海岸沿线发动攻击,这一方向的攻击很有代表性,我们在后续的战术篇中专门谈一下。总体的情况就是,乌军反攻了,但还是没有冲破俄军防线。因此从整体上来看,现在的赫尔松方向对比9月16日,甚至于是9月初也还是没有多大进展。接下来我们就谈谈乌军的战术以及为何在赫尔松和哈尔科夫的反攻,最终战果大不相同的问题。三:乌军的反攻战术战术是无法脱离军事实际的,简单说任何军队都有自己的一套战术系统,但具体到实战中的话,还是要结合敌我的实际情况,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去运用合适的战术。就乌军来说,其实跟俄军都是出自苏军系统,无论是武器装备、部队建制、军事思想都有很多相同点,甚至于主要的军官层,历史关系都十分密切。因此具体到战术层面,双方其实都比较熟悉。而且此前在东乌已经接触了8年,彼此也都不陌生。所以双方吃的不少亏,其实都是由于对方实在太熟悉自己了。而单纯就乌军的反攻作战来说,这个我们也提了很久。战术方面的问题也早就说了。简单讲就是你组织反攻没问题,但是能不能别这几天东一下子,那几天西一下子,打得跟没头苍蝇似的。而即便是硬撞,能不能别抱团在一起让人家刷战绩去?
俄军有着空炮火力优势,但它的兵力是严重不足的。你这边不协调整体的反攻动作,仅靠单刀直入式的攻击,既让俄军可以有条不紊地调配兵力应对,同时也使得本部的反攻兵力容易遭到密集炮火的巨大杀伤,在短时间内就丧失了战斗力。这样的反攻,那能取得理想效果吗?想要反攻取得效果,那就最大限度发挥己方的优势去对付对方的劣势,别那么头铁非得去撞炮弹去。那么如何以己之长击彼之短呢?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应该还能记得几个月前我们就谈到了这一问题,那就是乌军应该展开多点反攻,以小群多路的攻击方式与俄军战斗。一旦探查到俄军空虚处的话,再投入力量,多少会有点战果。这种打法简单说就是发挥乌军兵力数量远多于俄军的优势,通过多点攻击牵制俄军兵力,使得其兵力不足的劣势暴露出来。当然俄军兵力不足的话,火力自然也会难以集中。
由于俄军兵力不足以确保壁垒防御,乌军采用小群多路进攻的方式,又能在避免遭到俄军集中杀伤的情况下,迅速穿插俄军防御。一旦俄军后备兵力不足,那就是己方的好机会了。我们看看这次乌军的大反攻,在大方向上赫尔松和哈尔科夫两线开打;具体到各自战场上也是多点出击出击;攻击队形上尽可能小群多路,有所突破便立即发展战果。其实说到底就是发挥自己兵力多的优势,去针对俄军兵力少的劣势,总体操作比以前要强很多,这已经是天灵盖打狼牙棒战术的升级改进版本了,在某些形式上与IS的作战风格有些像。
其具体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首先以精干的特种部队多路渗透,在俄军防线的空隙穿插,探测虚实。随后以坦克、步战车编成的重装甲分队在俄军空虚或者是重要地段实现突破。突破之后的重装甲分队不急于消灭当面俄军,而是沿交通线高速突击,随后以轮式装甲车和皮卡为主要载具的步兵分队跟进,它们也不急于与俄军一线部队缠斗,而是在突破口投入后,以分散队形大量散开,并向俄军纵深突击。随后乌军的炮兵部队跟进,后续步兵则围攻俄军在前沿的若干支撑点。由于乌军已在俄军纵深大量存在,俄军前沿支撑点便有被围歼的风险,往往就会后撤,而如果俄军没有足够后备兵力阻止乌军高速、分散突击的话,那么其连后续的防线也难以拉起来,只能在绝对安全线上重组防线。乌军在赫尔松和哈尔科夫其实都是这么一套打法,但为啥战果却大不相同呢?
因为这种战术并非是无敌的,只要对方的兵力和火力密度足够,那么就难以取得理想的进展,只不过要比蒙头撞、无脑送好些罢了。在哈尔科夫方向,俄军是空心化的,它有限的精锐力量集中在伊久姆以南,在最重要的前沿要点巴拉克列亚甚至没有正规军。对于俄军的空虚状况,美军通过战略侦察其实能了解大体的情况,对于美军的情报支持,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情报侦察结果未必就真的万无一失,因此乌军也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初期只投入了3个旅试探。即便是后续有所损失,不至于伤筋动骨。结果9月6日这么一打,俄军何止是空虚,简直是让乌军如入无人之境。当乌军已经进入到了多点分散高速突击的阶段时,俄军在战区的预备队只能承担起接应前沿部队撤离的任务,它甚至连固守伊久姆和库皮扬斯克等重镇的实力都没有。这样的话,别说反击乌军了,就是自保都是问题,这便是乌军在此方向取得重大战果的原因所在。至于为啥俄军这么空心化,之前解释了就不多提了。当然这一战区的森林较多,也为乌军的攻击提供了有利掩护。
而在赫尔松方向,美军照样能提供侦察情报,俄军的大体实力情况乌军也是了解的。因此乌军在这里集结了更多的部队,目前能确认的即有正规军第17坦克旅、第24机步旅、第28机步旅、第35陆战旅、第36陆战旅(留守部队重建)、第46空突旅、第57摩步旅、第69摩步旅、第61猎兵旅、第128山地旅。乌军在战前一共有29个正规主战旅,在赫尔松的反攻即集结中了三分之一强,另外战前新成立的2个陆战旅也有极大概率被拆散补充到老牌旅中了。乌军激活的预备役第60和第63机步旅也在赫尔松投入反攻,预备役第5坦克旅可能被拆散补充到主战部队中。乌军另有国民卫队第19团、第21旅;领土防卫军第123旅、第124旅、第127旅等部,兵力可谓相当充沛。但是在临战之时,乌军出现了部分主战旅指挥部遭到打击和炮兵被抽回顿涅茨克正面战线的情况(因为顿涅茨克武装当时发起了正面攻势),这对后续的作战相当不利。美国媒体采访赫尔松参战乌军时,乌军军官和士兵便不断强调在大规模攻势中,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的纵队试图穿过开阔地(赫尔松战区林地较少,不利于隐蔽),结果被俄军大炮猛烈轰击还遭到地雷的不断毁伤。
另外就是乌军在以往战报中过于强调了西方武器对俄军的打击效能,过高估计了其对赫尔松战区俄军的威胁,尤其是对俄军的补给能力预估错误。而在战略层面,也低估了俄军固守赫尔松西岸的决心。这就使得这一方向的乌军在攻击时,所面对的不是哈尔科夫那样的空心战区,而是实心铁球。乌军在作战预期中指望全线突击牵制俄军兵力,并集中生力军实现重点突破后,再分散高速突击。然而跟哈尔科夫情况不同的是,这里的乌军刚刚冲破俄军的第一道防线,便遭到空炮火力的拦阻。随后,在重组编队试图冲击时,俄军机动部队已经赶到堵口了。这样的话,不待乌军在俄军纵深分散突击,自己就先被摁在了前沿战区。乌军后续的攻势没什么可以值得一提的,意图就是跟俄军比耐力,试图将俄军后勤消耗到难以承受的地步,再将其逼退。
当然,面对众多乌军的攻击和后勤压力,赫尔松的俄军也很困难,但是为啥不像哈尔科夫那边直接润走呢?其实润或者不润,首先看决心、其次看实力、最后看战力,赫尔松方向的俄军未必就不存在撤退方案,但从开战前的配备方面,它是真打算要守的,即便最后要撤,那也是压力大到真顶不住了。哈尔科夫这边本来就是个空架子,赌的是你不敢来打,你要真打了,那它力量不够,自然就直接润了。而且从俄军的视角来看,哈尔科夫背靠俄边境,后续想打比较方便;而赫尔松西岸要是放弃了,将来渡河攻坚,那难度可想而知。所以赫尔松和哈尔科夫方向的决心和实力不同,后续结果自然也不同。当然从实战表现来看,俄军南部军区和空降军战力比较可靠,西部军区的那些“王牌军”尽管装备不错,但作战意志和战力要差不少。否则也不会出现包括T90M在内的一些俄军高级货被几乎完好缴获的情况出现。谈到这里的话,问题就讲的很清楚了,乌军在赫尔松和哈尔科夫的不同战果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俄军在哈尔科夫的败绩招致了极大的政治和军事危机,这也迫使随后的4州公投过早开始,以及俄方宣布部分动员30万兵力的后续。乌军在局部战场的胜利,在战略上反倒招致了更大的危机。而由于这些事件的发生,俄军更不大可能像哈尔科夫那样在赫尔松西岸也大踏步后退。这样的话,乌军就要继续踢铁板,这铁板是怎么个踢法呢?我们看看乌军在普拉季夫涅的重点突击行动以窥全豹。
普拉季夫涅位于南部战线两军接触线上,是一个战前有1600余人的村庄,这个村庄距离乌军的前沿基地波索德—波克罗夫西克只有7公里,位于乌军在南部战线的主攻击方向上。自8月29日到9月10日,乌军在此方向多轮突击均被反击回来,因此积蓄力量准备下一轮攻击,主力是第28机步旅。9月13日到15日,察觉到乌军预备进攻的俄军对第28机步旅集结地进行了打击。但接到死命的乌军第28机步旅依然在9月16日发起了攻势,这次乌军的进攻全程在俄军无人机的监视下进行,我们能看到相当完整的作战过程。
9月16日当天,乌军第24机步旅以1个坦克连和2个步兵连的兵力,在9辆坦克和16辆装甲车支援下向普拉季夫涅进攻。俄军第56空降团的守军在炮兵支援下将部分乌军堵在了村内消灭,第二天早上乌军又以3辆悍马试图救援残兵,结果又被打掉了2辆。在这一次的进攻中,俄军称乌军损失120余人,7辆坦克和13辆步战车。另外抓到了部分乌军俘虏,俘虏供称这次攻击是在为美国方人员做展示。而且由于持续的战损,此时的第28旅缺额十分严重。从相关视频来看,乌军是以装甲车辆在开阔地上发起高速冲击,抵达战区时则尽可能散开。俄军的反制则以无人机引导下的炮兵打击为主,同时也有坦克部队参战,基本战况就是乌军车辆在胡乱冲击,俄军炮弹则四面开花。乌军这样的攻击战术,在哈尔科夫方向也是普遍的,如果俄军没有足够兵力和火力,那乌军可就直接冲过去了。但赫尔松不比哈尔科夫,踢到铁板后最终只能是留下装甲车辆和战斗员的遍地残骸了。
不过乌军并没有死心,到9月20日时再度集结力量发起冲击,这次的攻击更厉害,几乎是以行军纵队向俄军阵地展开冲击,最终结果也与前次相差无几。俄军战报称乌军在一昼夜内损失达200人,被摧毁21件重武器。
战时的战果宣称仅供参考,但由放出来的交战画面以及战后视频来看,乌军确有大量装备战损于村旁及开阔地带,损失确实不小。我们从美国媒体采访参战乌军的几个侧面也可以大致了解下乌方视角下的反攻作战是个什么情况:一名参战的乌军士兵称,在最近的一次袭击中,他们在2小时内就损失了50人。而在另一个方向,几百人在进攻一个村庄时死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乌军的死伤人员中绝少是被枪弹击中的,而是几乎全部死伤于炮火。在前线参与收治伤员的一名志愿医生称,她参与治疗的数百人中,没有一人有枪伤。美国媒体称乌军在南线参与反攻的部队几乎都携带有突击步枪,但在实战中很少有人开枪,死亡都来自于远方,它是不分青红皂白和全面的。当炮弹打过来时,年轻人将自己压在地上,双手捂住耳朵,张开嘴,让冲击波在他们的身体里游荡。而且在南线的乌军攻击,的确是在没有多少炮火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乌军很难压制俄军炮火。
在谈及乌军伤亡时,接受采访的乌军军官和士兵都用到了“高”和“巨大”这样的字眼。很显然,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所以乌克兰战场的攻防战就是这样,客观地说对攻方很不友好。只要守军有足够的力量,那么便能打退攻方进攻,或者让其付出较大损失。乌军这轮主动权的获取,主要是因为通过全国动员,大量弥补了兵力,其选择以少量主力带着大量领土防卫军去填线守备。从而释放出相当数量的正规主力军,在经过人员整补和西方重武器加强后,编组为攻击兵团来组织反攻。俄军的情况是有限的合同兵部队经过半年作战的战斗和非战斗减员以及长期作战的疲劳之后,无法在战场上保持足够的力量。同时顿巴斯武装经过大量损耗后,后力也严重不足,面对调整后的乌军就应对不及。这也是俄罗斯选择部分动员30万人力的大背景,因为现有可投入作战的兵力解决不了问题,想要保住战果就只能如此。
结语:当下的情况是,俄军的局部动员已经开始,尽管出现了各种乱象,但总体上它已经是在操作中了。所以现在乌军手中的时间窗口并不太长,这也是现在东线乌军死命攻击红利曼,在赫尔松这边在死命苦战的现实因素。毕竟真要等两三个月后,30万俄军动员兵力填充到战线上,那就很难再有捅空心阵的机会了。当然由于公投事件、北溪事件接连发生,俄乌的战况在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升级。这场参战人员过百万的大战将如何走向,可供观察和研究的点实在是太多了。
装甲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