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 发表于 2022-7-20 10:07:16

世纪骗局被中国院士戳穿最不想要的后果来了


世纪骗局被中国院士戳穿后,最不想要的后果来了

1

中国人到底算不算人?

对于这个问题,发达国家有自己的看法。美国前前总统奥巴马就曾在采访中表示,如果10多亿中国人都过上美国和澳大利亚标准的好日子,那将是全世界的灾难。

咋限制呢?上欧美人最擅长的“大棒”,环保。

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发达国家搞了个碳排放标准,按照这个执行的话,发展中国家不仅会在发展时处处受限,还要花钱从发达国家那购买碳排放份额和技术,司马昭之心。

2019年,欧洲的“环保少女”通贝里用一句“how dare you”全球出圈,然后欧美借此对中国发难。

万幸的是,国内的学术圈对这类陷阱保持着最大的警惕。

比如中科院的丁仲礼院士,就多次在公开场合对此进行驳斥,还亲自下场揭露某些“知识分子”的虚伪嘴脸:“中国人是不是人?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中国人,就应该要少排(碳)”。



丁院士的愤怒,并不是空穴来风。



先不说过去的几百多年里,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了多大影响;即便是到了现在,他们仍然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碳排放大户。

因此在2021年的一次访谈中,丁院士直言:“西方的这些国家就是放空炮的,你以为他们会真的减排吗?”

刚过了一年,他的预言就被现实验证。

最近,作为欧盟一哥的德国,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不仅在能源法案中撤销“在2035年之前能源行业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中和”这项关键目标,还打算大规模重启火电、煤电等的传统能源项目。

受此“鼓舞”,整个欧洲的环保政策都开起了历史倒车,欧美也终于糊弄不下去了。

2

为啥呢?

自俄乌冲突以来,“断气”危机就一直笼罩欧洲,油价气价双双大涨,传统能源告急,可新能源的供应又不太给力——水电站不够用、核电技术难以推行,仅剩的选择就是大规模建设光伏发电站。

想要搞光伏,那就绕不开中国,这是他们最不想要的结果。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等到2025年,在用于光伏组件生产的关键部件上,世界将几乎完全依赖中国:通过对在建产能的预测,届时中国多晶硅、硅片在全球的生产份额将达到95%。

这么绝对领先的行业地位是怎么来的呢?还得从德国人的“慷慨解囊”说起。

2000年,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开始对光伏上网电价进行政策补贴,来鼓励德国企业发展光伏相关技术,结果搞成了“大羊毛”,谁都想来薅一把,比如施正荣,他就撞到了大运。

施正荣在澳洲留学,研究的就是太阳能电池,他写了份20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四处游说,口气也很大,一张嘴就是:“给我800万美元,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的企业”。

别说,还真就有人为他买账,2001年,施正荣在无锡创办了尚德。在此后的短短数年中,尚德电力不仅在纽交所顺利上市,还成功将施正荣推上了中国首富的位置。

五年的时间造个首富,这样的财富神话鼓舞了很多人。

当时地方还没发现房地产这棵摇钱树,因此对招商引资十分热衷。既然无锡能把光伏搞成,一时间无数新能源产业区拔地而起,从税收优惠到银行贷款是要啥给啥。

最夸张的时候,江西赛维、天合光能、英利绿能等几家企业就能拿到超过2000亿的授信额度。

更神奇的是,随着《京都议定书》、西班牙“皇家太阳能计划”等大规划陆续出台,资本市场对光伏的追捧到了高潮,最猛的时候,国内有几十家光伏厂商排着队跑到美国上市。

3

看起来很乐观是吧?可惜的是,这里面隐藏着几个大危机。

一来呢,国内的光伏企业并不掌握什么核心科技,做的都是最基础的“贴牌”、“代工”,简单来说就是帮老外组装太阳能电池,整个就是一个大号的越南。



在当时的东部沿海,一些家族作坊式的服装厂甚至都开始跟风做光伏代工。这玩意又没啥技术含量,买几台切割机、再买点多晶硅,生产线就能开工。

更糟糕的是,由于上游原材料高度依赖海外,国内的企业越多、整个行业的利润反而被压得越低,正如一些分析机构所说:“中国人买什么都贵,卖什么都便宜”。

为了摆脱对外国货的依赖,不是没有人做过尝试。有人斥巨资从国外引进技术和产线,还有人囤积了大量的晶硅原料,可在外企的压价倾销策略下,这些努力最终都黯然收场。

那时候的光伏产业有个难听的外号,叫“两头在外”,啥意思呢?就是市场和原材料都极度依赖外国,你说建立在这上面的繁荣该有多脆弱?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自那以后,占全球光伏需求50%的欧盟降低了对新能源的补贴力度,整个行业迅速收缩。更糟糕的是,美国和欧盟纷纷祭出了“双反政策”,开始对中国企业征收反倾销税,一时之间哀鸿遍野。

2013年,光伏产业链上破产的中国企业超过350家,11家头部企业的总负债接近1500亿。

曾被英国《卫报》评为能拯救地球的五十人之一的施正荣跌落神坛,汉能的李河君在半小时身家缩水1000亿,赛维的彭小峰甚至还因为跑路被挂到了红色通缉令上……

时移世易,曲折发展后,中国光伏再次复兴。

一靠企业,二靠政策。

从2013年到2017年,光伏领域的注册公司从8000家飙涨至7.4万家,这里面当然有在弯道上闷头捡钱的投机分子,但也不少实心做事的企业得到了救济。

比如早早押注单晶硅路线的隆基股份,一个当时的“蠢”选择,被他们搞活了,光伏拼的不是短期的高毛利,而是每度电的低成本,在隆基逐渐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后,单晶硅路线的成本果然被拉到了最低。

用李振国的话来说:“多晶硅即便价格降到0,我们也比他们有竞争优势。而今天多晶硅成本是2美分”。

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政策也在光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面对上一轮的过剩产能,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实施了对光伏发电给予高额补贴,后来,发改委又发布了分布式光伏的补贴标准。

这当然不是没有代价。

有补贴,就有骗局,某些农村还出现了一种“光伏贷”,骗子的套路是租用农村老人家里的屋顶,每年给几百块租金,还附赠一套太阳能设备,以此来诱导老人签订光伏安装合同。



等到老人把合同签了,骗子立刻到银行去套贷款、然后卷款跑路,只留下一堆质量极差的劣质组件和每个月风雨无阻的催款短信。

但,没有大撒网的补贴,也就没有光伏行业的大发展,中国光伏就无法真正扭转“两头在外”的窘境,而没有国内市场的哺育,企业又怎么能扛过欧美“双反”的艰难时光呢?

后来光伏补贴退坡加快,落后产能得以清退,倒是让行业集中度得以提高,巨头再次出海,尤其是在欧美取消了长达五年的“双反”政策后,势头就更猛了。

2017年,中国光伏在各环节产业规模占全球比重全部超过50%,等到了2021年,中国在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等领域的全球产能占比则超过了75%。



原本欧美祭出环保大旗,为的就是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顺便卖点技术和服务,如今倾销不成反被倾销,自然会想办法,新一轮的打压接踵而至。



比如臭名昭著的涉疆法案,其中就涉及一些光伏相关内容;而欧盟也重新开始审视中国光伏产业的威胁,一边重塑本土产业格局,一边寻求更分散可控的产业链条。

如今,那个被欧美捧出来的的自闭少女都被扣上了“通俄”的帽子,再过上三年五年,搞不好连他们自己亲自搞起来的“环保”议题,就会被重塑成“邪恶东方”的可怕阴谋。


大猫财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纪骗局被中国院士戳穿最不想要的后果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