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洪水外围喧嚣指责 下半场中国如何出招?
疫情、洪水以及外围喧嚣指责不断 下半场中国如何出招?
路透北京7月21日 - 2020年注定是个不平静的一年:上半年疫情尚未全了,南方洪水又汹涌而至,而外围充斥各种喧嚣指责的“去中国化”现象,在中国竭尽全力交出上半年有喜有悲的成绩单后,下半年又将如何出招?
当疫情防控常态化时,以不变应万变,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打通中国经济内循环的经脉,显然是中国应对外部喧嚣指责和着力实现“六稳、六保”政策目标的法宝。在稳健货币政策渐趋回归正常,积极的财政政策显然不能松力,确保各项稳经济惠民生的政策落地至关重要。
“由于国内疫情有局部反复,国外疫情严重蔓延,加上出现了‘去中国化’现象,我一度有今年达不到正增长的担心。但是总的复苏路径不会改变。”曾担任过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的贺铿称。
他认为,站在一年的中点位置上看,实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经济目标,虽然有困难,应该有信心,年底或明年初中国经济将恢复到正常状态。2021年中国经济可能会有8%左右的增长速度。原因不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消除了,而是今年基数低。明年仍将面临经济下行压力。
“经济中存在的基本矛盾非但没有改变,而且从当前政策层面分析,影响分配结构扭曲的顽瘴痼疾依旧。仍然突出基本建设,忽视休养生息。GDP分配结构恶化趋势,断无改善。明年内需不足外需下滑几成定局。”贺铿称。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也认为,假定中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主要发达国家开始疫情不再恶化并复工复产,以及政策落实到位,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长5%左右,四季度增长6%左右,全年经济增长2%左右。
中国上半年家底有喜有悲,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2%,上半年GDP同比下降1.6%。主打“内循环”紧日子还要紧着过。
而原本国内已经控制的疫情目前又呈反复态势,在北京第二轮疫情得到控制后,近日新疆成为疫情反复的新重点关注地区。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周二公布,7月20日本土病例8例(新疆7例,兵团1例),均在新疆。
**疫情、洪水影响可控**
如果说上半年应对疫情中国出台了非常规政策,那么随着疫情好转及经济恢复正常,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势在必行,但面对后疫情时代保民生稳就业、稳经济的难题,以及眼下南方强于往年的洪涝灾害,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显然只能增不能减。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副局长陈敏在周一的通气会上介绍,6月以来,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偏多四成,其中长江中下游较常年偏多六成,排名1961年以来第一位。截至7月17日8时,长江流域共发生9次明显降雨过程。
会议称,目前正值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防御期,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以下江段仍处于全线超警戒水位状态,中游各控制站水位将波动上涨,长江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但防洪风险基本处于可控状态。
中国大型券商--国泰君安(601211.SS)(2611.HK)发布报告称,根据中国历史五轮洪灾冲击影响,以及本轮汛情的发展判断,汛情对基建以及通胀仅构成短期影响,基建投资单季或受损0.5个点,CPI近月短期冲高,但全年基建投资11%增速以及CPI后续回落趋势均不会受到实质影响。
国泰君安宏观团队的花长春、董琦分析称,历次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年GDP比重在3%以下,随着经济体量以及防汛能力的提升,至2016年洪灾对全年经济影响已不足0.5%。
他们判断,本轮洪灾在降水规模、影响范围、灾情应对、经济影响等维度与2016年相对最为相似,当时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为0.49%,而1998年洪灾损失占比接近3%。
很显然,对于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抗击洪涝灾害的中国而言,应对眼前的汛情或许要比应对疫情和外围的围堵指责更驾轻就熟。只是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时,中国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显然要担当着更重要的角色。
**积极财政政策是主角,防风险不能松**
尽管中国6月财政收入同比转为正增长,为年内首次,税收收入是主要贡献因素,但面对疫情、洪涝灾害以及保民生稳就业所需要的庞大财力支持,积极财政政策无疑是下半年的政策主角,推进改革打通中国经济内循环的脉络更是当务之急,但防范风险的警钟更不能放松。
中金宏观的报告就预计,下半年财政政策力度加大,货币政策可能逐步回归常态。上半年政府债券净融资3.8万亿元,下半年还有4.7万亿元额度,财政政策力度将超过上半年。
“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在应对危机时是必要之举,但是信贷宽松也会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和债务率上升,为未来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新冠疫情已经造成一定金融风险的积聚,随着经济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货币政策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的同时也需要更多考虑金融风险的防范。”报告称。
贺铿认为,今年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比较适度,在确定财政与货币政策,一方面要考虑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考实际可能。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债务率都比较高,房地产泡沫不小,金融秩序也在整顿之中。
由于积累的风险比较大,财政、货币政策空间受到限制。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对一些问题保持清醒认识。
他分析指出,因为缺少硬性约束,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不宜太宽松。政府和国企都应该强调“过紧日子”。给中小微企业纾困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也是今年下半年的主要任务。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应当深入实际,了解市场主体情况和困难,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工作成绩要体现在提高就业率和居民收入水平上,而不是要片面追求GDP一定要达到多少。
同时金融市场必须规范,要进一步加强整顿和监管。如果明确允许“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增加对坏账率的容忍度”,无异于放弃“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这个攻坚战,其后果很难设想。
**加大内循环,不变应万变应对“去中国化”**
尽管中国算是本轮疫情中率先抽身的优等生,但包括香港国安法的实施以及疫情等多种因素,中国眼下面临的国际环境和贸易形势或许也是有史以来最严竣的。当经济“全球化”正被“去中国化”蚕食时,中国又该如何面对?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此前撰写过一篇“比自由落体还糟糕的中美关系”一文称,冠状病毒疫情不仅对人类的生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更毒害着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即中美关系。在世界最需要这两个大国合作,为世界提供领导角色,共同对付冠病的时候,人们不仅没有看到两国间的合作,而是胆战心惊地目睹着两国冲突螺旋式上升。
“这个落体不仅没有任何阻碍力,反而得到了来自两边的巨大推力,以最快的速度掉向这些年来中美都不想看到的'修昔底德陷阱'。” 文章称。
由于全球冠状病毒大流行、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建设、中国对待维吾尔族穆斯林的方式以及北京的巨额贸易顺差等问题,美中关系处于数十年来的最低谷。与此同时英国近日亦有与中国交恶之势。
英国外交大臣拉布周一在议会下院宣布,英方将立即、无期限地暂停与香港引渡协定,并禁止向香港出口有关武器。此举使得英国与中国就香港实施国家安全法的争端升级。
中国驻英使馆发言人最新回应称,英方不顾中方严正立场和一再交涉,“变本加厉,一错再错”,中方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必将作出坚决回击。
贺铿就认为,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绕不开国家自身的利益,故“完全全球化”不可能,“有限全球化”也不可逆。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FTA(自由贸易协定)有可能会淡化甚至会取代WTO。为此,中国必须做好准备,研究对策,不宜死守全球化观念不放手。
无论如何,中国需要尽量避免冷战。因为“冷战的本质是消耗。是通过枯竭对方的财力,企图在敌人的崩溃中赢得最终胜利”。必须认清这一本质,要“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最好不要针锋相对,乐于打嘴炮。
“所谓‘全球化遇阻’,或者‘去中国化’,我们都是被动的。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阻挠我们进入国际社会。但是推动‘自由贸易区(港)’建设我们是主动的。我们可以主动与国外机构合作,通过QFII制度建设,逐步开放金融资本市场,发展对外合作。一定要总结经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贺铿称。(沈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