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冲击 中美首阶段采购协议如何落实?
面对疫情冲击 中美第一阶段采购协议如何落实?
当前,疫情已经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影响,春节期间部分服务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在此背景下,1月15日中美签署的第一阶段协议当中的2000亿美元采购承诺可能受到影响。
如果可能,中国应以合适的方式,提出推迟实施这一采购计划。
四方面原因将迫使中国推迟采购
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进口需求受到冲击。
中国国内航空受到较大冲击,客流量和航班大幅减少。航空公司经营状况将受到较大冲击,资金链也将受到影响。目前疫情发展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短期内难以实施大规模的飞机采购方案。
此外,国内工业生产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秩序,整体生产进度较往年明显滞后。在比较乐观的情况下,即便是全国在3月初基本实现复产,生产也将推迟一个月,而且疫区复产还需要更长时间。因此,一阶段协议中,中国对美国的工业机械、电气设备、能源等进口需求,也将需要明显推后。
一季度中国的国际收支压力将明显增大,扩大采购将进一步加大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
疫情冲击下,进口虽然有所下降,出口可能面临更大压力。由于复工时间明显推迟,即使某些地区复工,但受到供应链断裂、人流阻碍和隔离、生产防护物资缺乏,以及可能的订单流失等影响,出口制造业将面临较大压力。
作为一个参照,非典期间,2003年一季度曾经出现贸易逆差10.2亿美元,这是当时1994年有数据之后的第2次季度逆差。作为一个比较,2002年一季度的贸易顺差为72.7亿美元。目前来看,中国在今年一季度贸易顺差可能出现大幅下滑,甚至不排除转向逆差。
美国方面启动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禁航和停办签证等举措,也将减少中国从美国进口商品和服务的渠道。
中美第一阶段协议当中约定,2019年中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进口,应比2017年增加128亿美元。而服务贸易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旅游业。根据美国国家旅游办公室(NTTO)的数据:2017年中国赴美游客达到峰值,随后在贸易冲突的背景下,2018全年、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赴美游客同比分别下降5.7%、4.7%。
而这次疫情,将使2020年全年的中国赴美游客数量,在2019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下降。2020年2月初,达美航空、美联航、美国航空均暂停了美国往返中国内地的所有航班,时间将持续到3月末甚至4月末。这将影响到中国游客前往美国的商务出差及旅游,从而减少第一阶段协议中我承诺对美国的服务业进口。假定赴美游客人均花销不变,那么在服务贸易项下,2020年中国赴美旅游的支出将较2017年下滑21.4%,这将中国减少从美国购买旅游服务75.5亿美元。同时,还将影响到保险等相关金融服务。显然,这将使中国实现服务业采购承诺的难度大大上升,而且这些新的约束条件主要来自美国方面的限制措施。
此外,客机航班的停飞,也将影响到客机腹仓运输的联运服务,从而减少中国从美国进口高附加值产品。当然,客机腹仓运输占比较小,所以影响不大,但如果货运航空和船运受到影响,则中国将难以正常执行进口承诺。
供给方面,中国推迟复工已经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冲击,可能对美国企业的出口交货能力产生影响。
武汉是中国四大乘用车基地之一,世界汽车零部件20强有一半落户武汉。此外,延迟复工的范围远超武汉,涉及行业也更为广泛。国内制造业的供应链已经受到冲击。
德国博世集团已经发出预警,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其全球供应链将会中断。事实上,韩国现代已经暂停了一款重要车型的生产,并计划逐步暂停韩国的整车生产线。日产也将停止部分生产线。从美国方面来看,汽车工业约有15%的零部件依赖于中国供应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比例更是在50%或以上。
推迟对美采购具有可能性
第一阶段协议中也给出了疫情的适用条款。
协议指出,“如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双方不可控的不可预料情况,导致一方延误,无法及时履行本协议的义务,双方应进行磋商。”鉴于疫情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不可抗冲击,美方也为此启动了公共卫生紧急状态、承认了这种冲击具有严重性和不可控性,因此中美双方可基于此探讨一阶段协议推迟执行的可能性。
对于疫情可能导致一阶段协议推迟执行,美国政府和社会舆论已经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纽约时报、福布斯等媒的评论均指出了这种可能性。2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首席经济顾问拉里·库德洛(LarryKudlow)在接受福克斯商业新闻网采访时也指出“由于中国的疫情,实现一阶段协议中的出口增长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应将疫情转化为合作契机
避免疫情使双边关系紧张升级,将疫情转化为合作契机。
一阶段协议推迟执行,中国进口进度不及预期,可能使特朗普政府在美国国内面临更大的舆论压力,激化双边关系紧张气氛,加大双方的第二阶段谈判难度。为此,可以基于疫情冲击的现实情况,优先落实医疗用品等相关协议内容的执行,并在保证我方正常权益的情况下,推动双方在延伸领域的技术合作和人员交流,将疫情转化为双边的合作契机,积极扩展双边合作领域。
来源:财经杂志作者徐奇渊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CF40研究部主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