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 发表于 2019-9-20 09:36:34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会是常态但不会有失速风险



别紧张!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会是常态但不会有失速风险



资料图片:2018年9月,北京,中央商务区天际线。REUTERS/Jason Lee

路透北京9月19日 - 当中国8月经济数据疲弱地超出市场预期,当持续一年多的中美贸易摩擦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影响着中国经济,并让结构转型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将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而GDP增速破6或许只是时间问题,而经济结构调整中“去房产化”无疑是一个重要内容。

这或许会成为习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海外投资人和研究机构看空中国的理由。但在专家们眼里,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只是顺应内外因素和经济周期的正常减速,但并不会失速,防患于未然的“六稳”政策仍会是未来宏观调控的主旋律。

而在决策层宏观调控经济的弹药库中,除了传统财政、货币政策等手段外,不可否认,行政手段调控经济的能力也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尽管这可能会招致某些“制度性弊端更加固化”的批评。

“中国经济在前40年体量快速扩大基础上从高速度型转向高质量型,势必换挡减速,这个减速趋势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但中国经济这辆快车不会脱轨,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即使“十四五”(2021-2025年)GDP增速‘破6’在5.5%左右,也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排序中最快的,并不存在经济失速风险。”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陈东琪称。

如果翻看近期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报告,也不难发现对中国经济减速的判断已成为一种共识。只是在这种共识下,虽然对中国经济持续下行普遍有预期,是继续采取大水漫灌的老方法,还是运用创新改革的新路子的讨论不绝于耳,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之时,如何保持定力选择何种政策,更考验决策者的智慧。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近期主持召开深改委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前期重点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中期重点在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巩固和深化这些年来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官方各种成果宣传中不乏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就指出,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新中国70年经济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

“新中国70年历史充分证明,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积极而又稳步前进。过去一个较长时期,经济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不顾客观条件,不计效果,急于求成,盲目求快求大,以至于欲速不达,事与愿违,付出巨大代价,主观想快,反而走弯路,延缓了发展进程。”报告称。

将于10月北京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主要议程包括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也被外界视为将于中国下一步改革谋划布局。

**结构调整,去房地产化不能动摇**

眼下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显而易见,中美贸易战久拖未决以及香港乱局持续,似乎都在警示一个问题:当高房价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因素时,中国要实现“房住不炒”的调控目标还要多久?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教授、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接受路透专访时表示,中美贸易战的升级坚定了中国去房地产化的决心,这从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的定调可略见一斑,而通过去房地产化将各方面资源聚集拯救和重振世界工厂,更是中国当下现实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而最新公布的房价数据证实,在调控政策不断收紧之际,中国楼市降温的迹象愈发明显。8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同比、环比涨幅均收窄,房价升降城市此消彼长,其中一线城市的二手房价格逾一年来首现同比下跌,意味着传统的“金九银十”楼市旺季恐怕难再现。

在中共十九大会议上,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房住不炒”时,会场响起长达数分钟的掌声。眼下,在美国极限施压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中国再次重申“不以房地产刺激经济”,也突现了中国要摆脱房地产绑架经济的决心。

“房地产以稳字为主,以时间换空间,房地产经过这几年去库存相对稳定,价也不涨,满足刚需转换的需求,居民收入慢慢增长,房价基本稳定,但也不能出现大幅下跌,关键是社会预期不好,房价稳定是稳预期的关键变量。特别是货币政策,不能再让资金流入房地产。”在谈及房地产问题时陈东琪作出上述表态。

的确,当通过炒房一夜暴富成为历史,当金融掮客在金融整治下纷纷离场,大量附庸于金融地产资本的中介类“企业”纷纷破产;当反腐利剑高举,大量依托于腐败的高档消费类和政府服务类企业纷纷关门;大量依托于之前天量货币的“虚假创新”和低效重复的科技和工业企业将被淘汰,难免会误伤到一部分实体经济并导致经济增速下滑,这或许就是中国改革反腐路上要承受的代价。

**耐的住寂寞方能迎来花开**

对于走过70年历程的中国而言,改革开放的历史只有40多年。在经历了前期的高速增长后,当资源、人力成本以及诸多内外部因素制约下,中国经济步入调整转折亦是顺理成章。

在中国重振制造业的大方向下,刘煜辉认为,中国在去房地产化重新配置资源的过程并不意味着会跟新的产业形成无缝对接,而前期形成的无效资产也会在调整的过程中淘汰,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也意味着风险有个释放的过程,就是经济上的阵痛,经济增长适度放缓在一定阶段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三个转变,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前夕,习近平再次来到河南考察时指出,“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要“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中央下定这个决心的背后,意味着上层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忍耐力和承受力建立了足够的心理准备。而这个阵痛期长短取决于配套的改革政策的有效执行力度,有破有立,如果立的时间很长,阵痛期就会很长。”刘煜辉称。

中国今年确定GDP增长目标是6-6.5%,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2%,这是自1992年有纪录以来的季度GDP最低值;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3%。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看来,中国经历了很长一段物质匮乏的时代,因此重视生产大量投物而忽视了对人的投入。但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外部环境,中国需要将宏观调控的思路从“物”转向对“人”的投入。

“这不是说要给大家发钱,而是政策的重心都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根本上,增加对人力资本建设的投入,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归根到底都体现在以人为中心,增加教育投入,职业技术培训等等,只要不导致大量失业经济增速慢一些又有何妨?”刘尚希称,这会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定力,更要耐的住寂寞。

曾担任过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就指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宜内治而非延续扩张政策,不能片面依靠扩大投资,依靠房地产,也不能一直扩张财政,而应坚定实行供给侧改革,让市场在组合生产要素中发挥主导作用。

他认为,要确实把资金从房地产市场或者其他的资本市场赶出来,让它进入实体经济,决不允许资金脱实向虚。还要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我相信,按上述路径,经过几年努力,类似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高增长 、低通胀、低失业率的新经济时代一定会到来。”贺铿称。(完)

作者 沈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会是常态但不会有失速风险